(三)以開放心態吸取外部經驗
在外界看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其組織與自我運行過程具有普遍的封閉性,因而也平添了神秘的色彩。但事實并非如此,可能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極為強調組織性與紀律性,加之通過革命取得政權的經歷和在執政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來往較少,因而給外界造成了這種印象。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改革與開放的政策。此后,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帶給中國共產黨極大的自信。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同時,執政黨自身也采取了開放的姿態。從政黨的內部來說,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中國共產黨采取了與時俱進的立場,提出了在吸收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之外,也要吸收“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入黨的新思路,以擴大黨執政的代表性基礎。從政黨的外部來說,學習西方先進的經驗,但是又不放棄自己的本色,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中國特色”的要旨。2004年9月,中國共產黨首次主辦第三屆亞洲政黨國際會議。2008年,中國共產黨派員考察美國民主黨黨代會。這些做法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進一步以開放的心態思考自身的建設問題,并
積極主動地促進自身與世界其他政黨的交流。中國共產黨以積極開放的心態推動自身建設,與增強黨的國家治理能力密切關聯。一方面加強對黨員的管理監督,提高執政的合法性,鞏固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則吸納世界其他國家治理國家的經驗與優點,不斷提高治理效率。當然,這一出發點的前提是必須確保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態度與自身建設的舉措無疑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格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共產黨認為,黨的觀念與認識的轉變、領導人事制度的調整、權力配置與制約等方面應既是主動的,也是可控的。因此,只要是黨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自身的建設,那么就無礙于黨的執政地位。而中國共產黨黨內制度的每一項調整與改革都會反映在國家與社會層面,進而帶動國家經濟與政治制度的調整與改革。譬如,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認識到黨內權力不能過于集中于個人,轉而強調集體領導,從而帶動了整個國家政治體制的民主化取向;認識到黨的領導管得過多過細,提出改善黨的領導,其后便是黨政分開、政企分開的改革;等等?梢赃@樣說,在不同的歷史條件與環境中,中國共產黨由己推及的調整與改革策略是富有成效的。這種開放的姿態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并非將權力攫為己用。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隨著執政地位的鞏固與執政能力的提高,中國共產黨在增強自信的同時也加大了改革試錯的容忍度。這種容忍度的提高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以黨的領導權力為紐帶,將政黨、國家與社會都納入一個同心結構的政治系統中。這樣,黨的建設與國家建設、社會制度構建就形成雙向促進的關系,三者目標一致,并且能夠建立起穩固的結構。近些年來,許多政治觀察家往往能夠從中國共產黨公開發布的政治文本中解讀出新意或是發現改革的蛛絲馬跡。事實上,這背后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對于民主與公民社會的認識。盡管對于民主的理解與西方不同,但是中國共產黨已經將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共產黨積極探索實現黨內民主的新路徑,并明確以黨內民主帶動和促進國家與社會的民主,試圖從學理與制度層面上構建起同樣具有自身特色的體系。事實表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正在推動國家政治權力逐步有序地退出社會領域,實踐基層社會民主管理與自治的模式。這些都為培育中國的公民社會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